水是有機旱作農業技術的關鍵。為了解決用水問題,山西農業局詳細了解人工水窖和山池的蓄水方法和用法。每到下雨天,山西農業局工作人員就跑到果園里觀察地形形成的徑流。
“根據薊縣年平均降雨量約500毫米,一平方米硬化路面可收集約0.2噸降水。如果能利用‘水往下流’的自然規律有效收集這些降水,就不用擔心用水問題。”經過一番調查分析,山西農業局工作人員決定“向天借水”。
為此,他們在果園道路上辛勤耕耘,設計了一條低中高邊的道路,便于雨水收集,并在長彎道或斜坡的道路上修建了雨水收集和儲存設施,如干池、軟水窖等,成功解決了蘋果有機旱作的缺水問題。
面對水土流失和土壤貧瘠的現狀,如何把土地保護和土地利用結合起來?在1059畝的荒坡上,過改坡為梯田、深耕改良土壤、種植綠肥、測土施有機肥改良土壤、護坡種草等措施,把一片荒蕪的閑置土地變成了春暖花開、夏滿山綠、秋飄果香、冬飛雪的“世外桃源”。
5G技術+智慧農業
走進果園,“科技飯兒”無處不在。水庫、地塊、有機肥堆放場、氣象和病蟲害監測點均設有信息采集傳感器,這些數據實時自動傳輸到信息采集平臺,根據氣象和植保監測預警及時防范自然災害和病蟲害災害;專家分析查閱定期果樹生長管理數據,制定精準生產計劃,積累形成大數據分析和智能管理;隨時隨地開展果園互聯網視頻會議、遠程網聯教學和區塊鏈微信業務平臺營銷,確保蘋果優質、穩產、高產;通過全天候田間管理圖像監控,可以實現果樹從種植、生長到開花結果的全過程管理,讓消費者了解每一個蘋果的“前世”,實現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...
在這里,用電和供暖的問題由風能、雨水能和太陽能來解決。雨水由路面收集,儲存在軟窖水池中,實現水肥一體化協同利用。實施農機與農業技術融合,展示測試新樹形結構;節約用地與土地利用相結合,實施多樣化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。
“從那以后,野豬似乎知道如何報恩,它們不再啃樹了。當它們在春天到達果園時,它們只拱地而不啃樹。拱形的土地就像新翻的一樣,讓我們免于耕作。”楊感慨地說:“保持物種多樣性,保護生態環境,發展種植業、養殖業等循環經濟,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樂事。”
果園田間種植各種作物,格桑花等生物隔離帶避免粘蟲,美化環境;油菜花吸引瓢蟲,抑制蚜蟲,減少果樹危害。鋤草機將間作的黑豆碾回地里,為土壤提供天然的有機肥...
如今,走在群山環繞的果園里,周圍是豐富的植被和新鮮的空氣。漫步中,蜜蜂飛舞,蝴蝶飛舞,花香撲鼻,鳥兒上下歌唱,大雁覓食,牛羊悠閑吃草,宛如一幅有趣而美麗的畫面。
“站在這里,每一棵樹都像站在一個軍人的姿勢,樹冠、樹和樹枝的延伸角度基本一致!”果園生產管理主任王秀軍說,“這是一項全新的簡化節能種植技術,這個品種今年已經結出了果實。”
“在‘生態智慧果園’的基礎上,打造集蘋果有機旱作農業、黃土高原文化研究創作、農業休閑觀光、自然生態養生為一體的智慧鄉村綜合體,全面構建蘋果產業化全要素服務鏈、供應鏈、利益鏈,孵化中國蘋果有機旱作農業‘集賢樣本’。”談到未來,楊朝暉目標明確,充滿信心。